跨代共融 - 齡活港

齡繫社區

Group 212 Group 211
note

「齡繫社區」這部分涵蓋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兩個範疇的資源,包括「信息交流」和「尊重和社會包容」。適時和容易獲得資訊、跨代共融、彼此尊重的文化是建立一個包容社會的重要元素,使長者與社區緊密聯繫。

Group 214
信息交流
Group 213
尊重和社會包容

跨代溝通能豐富不同年齡人士的經歷。長者把傳統手藝、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後輩,而年輕人則向長者分享新的知識和資訊,塑造一個尊重和共融的社會。

生命故事冊:何十

生命故事冊:李偉文與張麗屏

生命故事冊:林愛

小冊子 | 由青年人為長者製作「生命故事冊」

青年人透過探訪和面談長者編製「生命故事冊」「生命故事冊」連繫了不同年代,它是長者們生活經歷的紀錄,可以與親友分享,亦帶給青年人許多的人生啟發。
(由伸手助人協會樟木頭老人度假中心在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– 故事人生 精彩一生」下製作)

短片 | 「真人圖書館」鄉郊長者故事

向原居民村出發 – 郁生的退休生活

由駕中港貨車到幫村民修單車 – 樂於助人的鍾哥

在牛潭尾養豬的根叔

偉健和木嬌 – 寮屋上的兩口子

四段「真人圖書館」動畫,描述居住在屯門、元朗鄉郊地區的長者生活故事,藉以提升大眾對鄉郊長者及年齡友善的關注。
(由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在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- 鄉郊樂『屯』『元』2」下製作)

文章 | 齡活大使故事

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」培訓長者成為「齡活大使」,協助推廣長者及年齡友善的概念和鼓勵社區參與。

Pages from JC_age_friendly_city_booklet_1-1_Page_1 - Copy

林志齡 | 增值自己才能關心社區

「隨社會人口老化,適合長者使用的設施變得非常重要。」八十一歲的林志齡說。

 

林志齡十年前已是中西區長者及年齡友善小組成員,積極推動長者及年齡友善交通,當年還借來一輛巴士作實地研究。現在看到巴士有四個優先座、上落車門都有扶手,便知道小組的意見確實有被採納。她說:「我們也要外出參與社區活動。看醫生呢,最好搭一程車就到。」

 

她在2017年成為齡活大使:「希望更多人知道中西區一直以來在推動長者及年齡友善方面的努力。」穿上橙色制服,她們更積極推廣,向公眾發表,還去大學接受培訓,向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林一星教授,了解何謂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城市。林志齡說:「中西區斜路多,樓梯多,我們當然知道。但上完教授的課,對城市規劃認識多了。我們的房屋、街道等建設也有問題需要改善。如舊樓沒有電梯,可安裝樓梯機,幫助行動不便的長者出入。」

 

中西區於今年初,正式加入世界衞生組織的「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及社區網絡」,她感到非常欣慰。擔任齡活大使讓林志齡有更多公開發表的機會,有時還接受記者訪問,她笑說有鍛鍊到說話技巧,現在也不再怯場。她說:「為了爭取,不能害怕。」

 

資料來源:《大人雜誌》—《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》

Pages from JC_age_friendly_city_booklet_1-1_Page_1

麥偉麗 | 建構齡活城市是大家的事

麥偉麗七十五歲,退休後做過很多義務工作:為癌症基金會聽熱線、去聖母醫院做探訪等。「要先增值自己,才有能力關心社區、幫到人。」

 

她說齡活大使的培訓工作坊,讓她了解人口老化,認識到何謂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。早前她落區做展覽,發現街坊很關注牙齒健康,她也認為:「應設政府牙醫。」一棚牙用了幾十年,長者想看牙醫,私營診所卻每次收費幾百元,「有生果金都不夠用!」

 

麥偉麗住了沙田區二十多年,直認以前對社區不太在乎:「覺得與我無關。」成為齡活大使後,她更留意區內環境,也鼓勵朋友一同關注:「這計劃不是一、兩個人的事,是關係到全部人。」麥偉麗相信想社區變得美好,每個人都要出分力:「我有時間一定付出,最希望自己身體好,可以再付出多些。」

 

參加不同活動,也令麥偉麗有意外收穫:「我發現自己多了很多朋友。」他們一起去露營、釣魚、有時還會去旅行。阿麥跟年輕人也聊得開,影相、剪片…… 無所不談。「我不覺得自己老,好學的人不會老,我跟以前一樣。」她一臉認真地說。

 

資料來源:《大人雜誌》—《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》

Pages from JC_age_friendly_city_booklet_1-1_Page_2 - Copy

崔君雄 | 藉交流與鄰里一同改善社區

崔君雄六十八歲,以前在外地做廚師,去過很多國家,他說人在異鄉,有時夜半醒來都會迷迷糊糊地問自己身在何方,「工作辛苦是其次,最難接受是寂寞。」懂得寂寞,退休後熱衷於探訪長者:「經常聽到他們說,見我們多過見仔女。」

 

他2018年成為齡活大使,「健康.友里」是他首個參與的地區計劃。經過培訓,一班齡活大使跟護士學生和物理治療師一起設計齡活運動,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預防三高:「每個動作我們都試過,長者很容易掌握。」計劃還有設計輕食餐單的部份,探訪時,齡活大使會將運動和餐單都教給長者,大雄說:「去探訪除了陪他們傾偈,我想他們再受益多些。」

 

崔君雄眼中,觀塘區各樣都好,唯獨醫療仍需改善,私家醫生貴、公營門診難預約,未能及時看醫生,小病可能變大病,「所以視像診所很有用。」計劃中,齡活大使還會上門為長者設置鏡頭,讓長者透過視訊去請教藥劑師關於藥物管理、求診問題,崔君雄直言這些幫忙很實際。

 

好些長者喜愛食香口、脂肪高、膽固醇高的食物,勸喻也要有技巧,崔君雄說:「這樣他們會抗拒,換個方法,提議他們十餐裡食少兩餐。」就是這種平輩交流,從分享健康管理的知識開始,在社區築起網絡:「鄰里支援很重要,大家關係好,有事可以互相幫忙。」

 

資料來源:《大人雜誌》—《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》

Pages from JC_age_friendly_city_booklet_1-1_Page_2

崔玉霞 |長者是建構齡活城市的重要元素

六十八歲的崔玉霞,一早就規劃好退休生活:學游泳、畫山水畫…… 她笑說:「最近我還學會吹口琴,忍不住要讚自己好叻。」三年前,她當上齡活大使,為嶺南大學交流生帶導賞團,又為學生做顧問、製作禮物給長者。

 

崔玉霞住在荃灣十幾年:「這裡是天橋之城,走動很方便,講起都自豪。」帶團賞荃灣,令她最滿足的是交流生的讚歎:「我也能向外地人講解何謂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,證明人老了仍然能貢獻社會。」她更加覺得,人口老化是所有人的事,城市變得對長者友善,受惠的不只長者,還有年輕人,因為他們都會老:「成果是共享的。」

 

她覺得長者參與社區活動非常重要:「長者經常說悶,其實不會悶,只要你願意踏出家門。」現在她不但活躍,還很留意社區環境:「我住荃灣。以前我行街是看衣服、看餐廳有甚麼好吃,現在我會注意路滑不滑、有沒有凹凸磚、有沒有無障礙通道等……」她更關懷區內更老的長者:「上落車時都特別留意,可以讓他先上車、扶一扶、幫一幫。」

 

崔玉霞說當齡活大使最大的得著是:「讓我視察自己的社區,由下而上,表達意見」,為改善社區出一分力。

 

資料來源:《大人雜誌》—《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》

Mr Sze

施清談先生 | 我的「齡活」 退休生活

隨著人口老化,社會日漸多人討論與談及如何過渡退休生活。今年的我七十歲,自十多歲我便開展我的工作生涯, 2006年正式退休。我是一個喜歡學習、喜歡嘗試的人。故此,「退休」對我來說是再次展開豐盛人生的一頁。

 

退休前我是一位麵包師傅。雖然我喜歡學習不同的事物,但畢竟年少時有很多需要兼顧的事情,所以,退休前大部份的學習或嘗試,都以工作、家庭、太太、子女作為考慮的大前提。至退休後,子女已長大成人,家庭的經濟及照顧壓力已減輕。與此同時,我的「齡活」生活亦隨之展開。回顧十年的退休生活,我學習了很多六十歲以前未有機會嘗試的精彩事物,如話劇表演、擔任司儀等,同時將自己的專長或學習到的教授他人。原來,貢獻自己、見到他人開心,正是快樂的原動力。

 

我相信一個有完善的長者友善配套的社區,能提昇長者的獨立生活能力,甚至可以善用長者的能力或專長繼續貢獻社會。故此,除了參加不同活動外,我一直在社區內關注長者友善的議題。2015年初,一次機會讓我參與了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的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」分享會,由於認同其理念,所以其後積極參與活動,並成為「齡活大使」,更認識了一批理念相若的新朋友。寄望日後繼續與不同團體及人士,推動沙田成為長者及年齡友善的社區之餘,亦讓更多人享受到一個「齡活」的退休生活。

Ms Jo Jo Chan

陳玉嬌女士 | 大「埔」 跑‧大 「步」行

大埔古稱「大步」,直至清朝光緒年間才稱為「大埔」。大埔位於新界東部,佔地約14,740 公頃。大埔擁有優美的海濱長廊、青蔥的綠野和陡峭的山峯。

 

陳女士,今年64歲,55歲開始退休,居住大埔已有三十多年。「我好鍾意做運動。現在隔日做運動,一定要做運動,不做的話機能會差,隔日做可以讓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之餘,對身體亦好。」2015年年底,陳女士參加了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,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負責推行的大埔區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」。參與培訓後,陳女士分享到對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的不同範疇增進了認識,包括「室外空間和建築」範疇。她說﹕「我現在正學習一種新運動―『步行』,步姿適當才不致太易勞損膝蓋。大埔的『室外空間和建築』做得好好,有好的環境讓我可以盡情地享受運動的樂趣。大埔有景色優美的步行徑;周邊環繞很多綠化植物;附近設有座椅、洗手間等。這些設施都方便及推動我做運動。」

 

現時陳女士隔天會到大埔的海濱長廊跑步,由大埔市中心跑往科學園,再跑回大埔。另外,她每星期亦會上網尋找不同的行山友伴,一同征服大埔不同的山峯。

 

「人生要學習適應每個階段、每個情況,但最重要是可以過得開開心心。」這是陳女士的座佑銘。人生未必盡如人意,但她認為多做運動、保持樂觀的心境,有助渡過人生不同的挑戰。她希望大埔的「室外空間」能吸引更多人感受運動的樂趣,一同開開心心『大步』行。

[冠軍] 免提追蹤買餸車 | 天主教培聖中學

[亞軍] 智能地氈 / 峰鳴助手 | 迦密唐賓南紀念中學

[季軍] 輔助上落購物車 | 主教培聖中學

學生設計STEM作品改善長者生活質素

透過舉辦STEM設計比賽以鼓勵中學生學習有關長者及年齡友善的概念,並探訪居住在屯門、元朗鄉郊地區的長者,為他們設計包含長者及年齡友善元素的STEM作品,旨在改善偏遠地區長者的生活質素。

(由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在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- 鄉郊樂『屯』『元』2」下製作)

connect_community_cityimg